您好,欢迎光临我们专注于劳动法-上海劳动律师网

我们专注于劳动法-上海劳动律师网
 __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中心  >  劳动关系  > 正文

“两不找”情形下劳动关系的认定

作者:段永恒律师时间:2015-04-18 23:23:03浏览量:3865
摘要:在“长期两不找”劳动争议案件中,双方互不履行权利义务,劳动关系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故应当认定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已经解除,劳动者相应的诉讼请求不应得到支持。

网络案例
案例一:单位与劳动者“两不找” 解除劳动关系生纠纷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长期“两不找”,最终导致劳动关系纠纷。近日,无锡市南长法院审结了该起案件,判决解除两者劳动关系。

  老宋曾与兴化公司签订一份用工合同,双方约定到期时间为2004年12月31日。此后,双方虽未续签合约,但老宋仍在公司正常上班。2005年8月,老宋在未告知公司的情况下,无理由不到岗,对公司的正常运作造成困扰。其后,公司将老宋的行为视为单方面解除劳动关系,并于2010年1月为其至劳动部门办理了退工手续。

  由于公司方面未能及时联系老宋解决退工事宜,2005年8月至2010年1月期间,兴化公司虽未向老宋支付工资,却未停止替其向劳动部门缴纳社保金。

  2010年11月,老宋向劳动关系仲裁委员会提起申诉,要求撤销兴化公司办理的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得到仲裁部门支持。

  兴化公司对仲裁裁决不满,遂起诉至南长法院,要求法院确认双方劳动关系已于2005年8月解除。

  经法院审理,认为2005年8月至2010年1月期间,兴化公司未向老宋支付工资,却仍然为其缴纳社保金,该行为应视为双方劳动关系处于中止履行状态。兴化公司于2010年1月提出与老宋解除劳动关系,根据双方长期中止履行劳动合同的事实,应予支持,而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间应为2010年1月。最终,法院判决兴化公司与老宋的劳动合同于2010年1月解除。(文中署名均系化名)(作者:李宁倩 钱丽丽)(文章来源:2011-06-09 南长法院)


案例二:“长期两不找”情形下劳动关系如何认定

  裁判要旨

  在“长期两不找”劳动争议案件中,双方互不履行权利义务,劳动关系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故应当认定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已经解除,劳动者相应的诉讼请求不应得到支持。

  案情

  1985年9月徐根荣被常山县供电局下属农电总站录用为宋畈乡农电管理员。1991年3月,双方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合同期限自1991年1月1日起至1993年12月31日止。1993年3月,因农电体制改革的需要,农电总站决定辞退一批电管员,对保留的电管员进行重新招聘,包括徐根荣在内的共有四名电管员被列为辞退对象。1993年5月20日起,徐根荣就未到电管站上班,但双方也未办理移交手续。1993年6月的工资徐根荣未领取,之后农电总站停发了徐根荣的工资。2007年,徐根荣向县政府等相关机关信访,常山县供电局明确告知徐根荣,双方的劳动合同已于1993年6月解除。2008年,徐根荣向常山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超过申诉时效为由不予受理。

  徐根荣遂向浙江省常山县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常山县供电局为其补足1985年9月至今的养老保险费,办理养老保险转移手续;向其支付双倍补偿金,补偿金按每月3000元,计算12年,合计72000元;支付其1993年4月起的工资。诉讼过程中,徐根荣增加诉讼请求,要求补发1993年4月起至今的2倍工资,并支付福利待遇补贴,计人民币595922元;要求补签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裁判

  浙江省常山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徐根荣于1993年5月20日起未到电管站上班,且未领取当年6月份的工资,电管站也于同年7月起停发了徐根荣的工资,应视为徐根荣于1993年就已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但徐根荣于2008年3月10日才申请劳动仲裁,显然已超过法律规定的期限。徐根荣自1993年5月20日起未向被告提供劳动,不受被告的劳动规章制度约束,被告也自当年6月起未支付徐根荣劳动报酬,双方互不履行权利义务,双方间不存在劳动关系。

  常山县法院判决:驳回原告徐根荣的诉讼请求。

  徐根荣不服,提起上诉。

  2011年11月14日,浙江省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评析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长期两不找”情形下,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应如何认定,劳动者相关诉求能否得到支持。

  所谓“长期两不找”主要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未曾联系,劳动者在此期间未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用人单位未给劳动者发放工资、福利待遇等,但双方之间未正式解除劳动关系,或者劳动者主张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而用人单位主张双方劳动关系已经解除但不能证明已经将解除劳动关系的书面通知送达给劳动者。而如今,劳动者提起仲裁或诉讼,要求补发工资福利待遇补贴、补缴社会保险费、办理退休手续等。就如本案中,1993年5月20日起,徐根荣就未到电管站上班,之后农电总站停发了徐根荣的工资,但双方也未办理移交手续,虽然诉讼过程中,供电局主张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已经解除,但没有证据证明已经将解除劳动关系的书面通知送达徐根荣,而在15年之后即2008年,徐根荣向供电局要求工资、福利待遇、养老保险费等,本案纠纷就可以认为是符合“长期两不找”劳动争议案件类型,在此情形下,应如何认定双方的劳动关系?实践当中各地法院处理不一。

  针对该类纠纷,审判实践中主要存在两种处理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应当认为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依然存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劳动关系的解除有着严格的适用条件并且应当遵循一定的解除程序要求,而本类纠纷中虽然劳动者没有提供劳动,但是用人单位也没有将解除劳动关系的书面通知送达给劳动者,双方之间一般未正式履行解除劳动关系的程序,用人单位对此应当负有责任,对于劳动者的主张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第二种意见认为,既然双方之间实际上已经多年没有互相履行劳动权利义务,则应当认定双方之间劳动关系已经实际解除,劳动者的请求不予支持。

  笔者赞同上述第二种意见。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2005年5月25日,劳社部发[2005]12号)的规定以及司法实践经验,判断双方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一般考察以下要件:一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签订有劳动合同或者形成事实劳动关系;三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形成劳动法律关系,互相履行劳动权利义务,即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四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受劳动法律法规调整。根据上述要件分析,在“长期两不找”劳动争议案件中判断双方劳动关系是否成立的关键是考察双方是否互相履行劳动权利义务。

  本案当中,徐根荣与供电局近15年互不履行权利义务,徐根荣未提供劳动,供电局亦未支付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双方之间基本的劳动关系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多年,如果还是认定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则不利于维护正常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不利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对于正常合法劳动关系中的其他劳动者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在此情形下,应当认定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已经解除,劳动者相应的诉讼请求不应得到支持。

  本案案号:(2008)常民一初字第241号;(2011)浙衢民终字第443号

  案例编写人:浙江省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王勇(文章来源:2012年03月29日 人民法院报


案例三:“长期两不找”员工老企脱离关系

  离开南海丝厂20多年间,未提供劳动,厂方亦未发放工资、福利待遇等,但去年工人回厂索要工龄,遭拒后与老东家对簿公堂。昨日,佛山中院发布2013年度十大劳动争议典型案例,涉及到竞业限制协议如何签订、内部承包关系不能改变双方劳动关系的性质、工伤理赔等。其中,此类劳资纠纷在佛山一些老企业中仍存在,具有典型意义。

  工人 未办理手续 劳动关系仍存在

  老崔1986年离开南海丝厂,由于申领养老金待遇时遇到麻烦,于是提诉。在老崔看来,南海丝厂是全民所有制企业,自己早期虽然离开了南海丝厂,但劳动关系仍然存在。

  “我1987年离开后未再在南海丝厂工作,但我离厂的时候南海丝厂没有为我办理离厂手续。”老崔认为,按照相关规定,南海丝厂未按劳动法律法规通知其回单位报到或办理相关手续,也没有按照规定的条件履行相应的程序对其作出任何形式的处理决定就将其除名,这种做法应当认定无效。

  “单位至少应该让我在相关除名文件上签名。否则双方原有的劳动关系始终存在,我仍是南海丝厂的职工。”老崔说,根据南海丝厂的企业性质,自己理应无须再另行缴纳养老保险费和医疗保障费,即可享受国家养老金待遇和医疗保险待遇,至于需要补缴的相关费用理应由南海丝厂承担。老崔希望法院能够为自己确认工龄,并判令南海丝厂赔偿自己各项损失10多万元。

  说法 事实关系解除 亦无权利义务

  南海丝厂答辩表示,政府有系列文件规范早期离职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依据该系列文件精神,老崔所诉社会保险的种种损失与南海丝厂无关。

  法院查明,1987年12月2日,南海丝厂以老崔于1987年4月15日至4月30日连续旷工为由,经主管部门南海县纺织工业公司批准,对老崔作出除名处理。该除名决定未送达老崔,此后老崔亦未回南海丝厂工作。法院终审认为,由于双方长期不存在事实上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亦没有权利义务关系,因此,老崔从离开南海丝厂时起,双方的劳动关系已经解除。

  佛山中院民四庭庭长、审判长吴行政表示,像老崔与南海丝厂这种“长期两不找”的劳资纠纷在佛山一些老企业当中仍然存在。“劳动关系的核心内容是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并接受管理,劳动者自离开用人单位后,没有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双方之间多年来不存在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双方的劳动关系已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吴行政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几年、甚至十几年未曾联系,劳动者在此期间未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用人单位未向劳动者发放工资、福利待遇等,双方“长期两不找”,实际上也即劳资双方以实际行为解除了劳动关系。(作者:邵铭)(文章来源:2014-05-15 南都网)


下一条:没有了
本文章链接地址:复制此链接